English

谈历史研究的层次问题

2000-12-26 来源:光明日报 李治亭 我有话说

历史研究的过程,最鲜明地反映研究者主体认识的不同层次。辨正史实,去伪存真,理顺其内在的关系,正确阐明其始末,固然是一番真功夫,但从认识阶段上说,尚属浅层次的,即感性认识阶段。在澄清史实的基础上,对历史事体或人物展开理论分析,给予科学的解释,得出合理的结论。这才真正显示出历史科学的巨大价值。做到这一步,也就达到了深层次地认识亦即对历史的本质性认识。

只叙史实过程,却不能做出深刻的分析或解释,此种研究,姑且称为“叙述历史”;既说清史实,又做出深刻的理性分析或解释,不妨称为“解释历史”。在现今通史、断代史、专题史及人物等研究中,缺乏的就是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科学解释。一句话,不能将所研究的问题提到理论的层面上来。例如,明朝何以亡国?一些论著着重叙其亡国的简单经过,论及原因,也仅以吏治腐败、政治黑暗、天灾人祸加以概括。其实,这只说到了部分原因,其它如决策一再失误,错失机遇;与后金(清)和战,举棋不定;危亡时刻,迟迟不调吴三桂劲旅入京勤王;政策不当,对蒙古、女真的政策,不但没有结为同心,相反,却不断激化明与这两个强悍民族的矛盾,增强了他们同明朝的离心力。如此等等,这些重要内容,常被人们忽视。人们常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,这样说,也对也不全对。事实是,在李自成起义10余年前,关外努尔哈赤已率先起兵建国,与明朝展开大规模战争,特别是皇太极时期,已把明朝打得精疲力竭,将明朝置于清军攻于外、李自成与张献忠捣于内,腹背受敌的困境。关键的一战,是1642年清军与明军在松山决战,明13万精锐尽失,统帅洪承畴被俘,遂给李自成复出造成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。李自成正是乘明极度虚弱,捷足先登,一举攻取了北京。表面看,亡明之功应归李自成及其农民军,实际应是李自成、张献忠与清政权共同亡明。论者识见不及此,长期沿袭传统旧说,人云亦云,难免掩盖了历史真相。

可以认为,我们的史学研究若停留在“叙述历史”的层次,或只是“解释历史”是不足的。我们强调,历史研究首在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,或者说,重现历史的真相。但仅仅做到这一步,还是远远不够的,更重要的是对已知的历史事实或真相做出何种解释,得出何种结论。明清之际,大批汉官汉将及士卒,成千累万,降归清朝。投降的史实完全清楚,如何看待此事,就取决于理论的指导和研究者的价值取向。一些论者不分析其降清的环境、背景及原因,一律以“降清即汉奸”做结论,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。历史科学之所以常新,具有无限的生命力,就在于不断创新。而创新则在于研究者应用新认识、新理念给予历史以崭新的阐释。

学术水平的提升,必有赖于理论的掌握与运用的程度。提升研究层次,唯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达到目的,舍此无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